打卡世界計算機大會:從舌尖上的神奇大米到指尖上的手語翻譯
新華社長沙11月4日電(記者張格、謝櫻、史衛燕)一掃實物就能看見四維動畫立體解說的AR展示技術、可以人聲語音識別和控制的智慧屏幕、戴上頭足不出戶就可秒換場景的VR眼鏡、能實時監測并預判處置公共突發事件的智能系統……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應用成果展示區,不少高科技智能產品亮相,讓參展觀眾近距離感受到計算應用科技的魅力。
“這可不是一般的大米!”聯通智能城市研究院行業總監李良揭開電飯煲鍋蓋,一粒粒飽滿晶瑩的米飯呈現在眼前,入口后細膩爽滑,還有一絲回甘。
“這些大米來自內蒙古興安盟的草原。”李良介紹,依靠5G、物聯網、云、區塊鏈技術,這些大米成為智慧農業的產物。在展廳的一塊屏幕上,基地草原稻的長勢,土壤濕度、溫度、張力等參數,一目了然,AI、自動化農機全方位呵護著稻苗生長,還能代替科研人員“下地”。
“系統可以自動監測稻谷的成長進度,可以*時間發現稻谷是否健康。”李良說,如果發現農作物病蟲害,5G技術應用可以遠程控制無人機噴灑藥劑,精準高效地完成操作。
展廳一角,一位智能“翻譯官”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今天來到世界計算機大會,我很高興。”長沙千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特殊教育部主任晏響玲朝顯示屏說出這番話后,屏幕上不僅出現了即時轉寫的文字,還有一位虛擬手語老師同時將其翻譯成標準規范的手語。
“但是現場人很多,我又有些緊張。”只見虛擬手語老師一邊做著連貫的手部動作,一邊皺了皺眉,表情表現出一絲焦慮。
在一旁的新聞播報中,左下角也出現了虛擬手語主播的身影。記者了解到,目前這項人工智能手語技術已經在電視臺、特殊教育學校、公共服務等多領域實現應用。
“中國有超過2700萬的聽障人士,但手語翻譯師卻極度稀缺。聽障人士主要依靠手語進行交流和獲取信息,現在在人工智能手語翻譯的幫助下,聽障人士的教育、社交、娛樂需求能得到更好滿足。”晏響玲說。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為,信息時代,計算機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諸多領域,成為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