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距離春節假期還有一周時間,但“春節服務費”的話題先熱了起來。近日,多家快遞公司陸續發布2020年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其中,順豐和韻達明確會在春節期間加收服務費,以保障服務質量;圓通則表示,因受春節期間運力資源、天氣等因素影響,快遞時效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部分地區快遞費用將有一定的調整。
除了快遞之外,不少人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加上了“服務費”,過年外出叫網約車、吃團圓飯成本都提升了。
春節期間,服務費的上調實際上是供需矛盾的一個反應。在服務行業,春節期間從業人員流動性大,與業務量猛增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供不應求的市場環境帶來消費成本上升是正常的。這種變化體現在春節市場上,一個是商品自身價格的提升,一個便是附加的“服務費”出現。
與之前過年服務業常常打烊休息的狀況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過年照常營業,盡可能地滿足春節期間的市場需求,這本身也是消費升級的體現。
據媒體報道,2020年春運40天時間里,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約30億人次。如此龐大的人員流動規模背后的春節,其實就靠著無數社會個體在此期間的付出與勞作。這意味著不少人放棄了春節返鄉的計劃,春節期間服務項目加收服務費,也是對他們勞作的補償。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春節服務費”不能成為商家隨意提價的“萬金油”。商家收益的核算公式不能只包含成本,而選擇性地忽視收入這一浮動因素。春節期間,消費需求的倍增給商家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來源。
成本和收入的雙增長,不能讓隨意的亂收費、亂漲價等不誠信行為打破了市場的平衡。動輒以“春節套餐”“.低消費”為由,讓用戶不明不白地消費,拉低的是商戶自己的信譽值。
此外,商家單方面地調整物價,也難免會讓用戶的心理期待出現落空。春節期間,人流量的大量增加,讓不少商家“不打烊”的招牌在服務跟不上的現實面前有些失色。既然是為了春節而提價,那對應的就是服務質量的同步提升。
同時,作為市場監管部門,更應當堅持春節監管“不打烊”。“春節服務費”是否合理?商家服務是否存在欺客?這些民生的細節問題,考量著監管部門的服務意識。
其實,春節假期的暖意,是需要方方面面的主體共同來維護的。
文章轉自新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信陽led顯示屏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