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3月15日電 (記者 張瑋)“2020年將林區自然生態系統所形成的‘碳庫’‘水庫’‘木材儲備庫’‘生物基因庫’等納入系統保護修復范圍。”15日,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書記陳佰山如是說。
日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召開2020年度工作會議。記者獲悉,3年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濕地保護率由2016年的17.07%提升到52.5%,內蒙古大興安嶺正逐步構建“生態數據庫”,堅守綠水青山。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大的國有林區,擁有完備的森林、草原、濕地自然生態系統,是構筑中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撐。
官方資料顯示,林區開發建設60多年來,大興安嶺創造了森林資源“生”大于“消”的奇跡。
1998年中國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至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凈增100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9.25個百分點,生態保護成效巨大。
陳佰山說,接下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對接國家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承接國土綠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天然林資源保護、濕地保護修復等生態工程,讓大興安嶺這方“水庫”“碳庫”“基因庫”發揮更大的生態效應。
近日,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公布,他們在野外布設的紅外相機拍攝到狼群出沒,拍攝到如此規模的狼群尚屬*。
記者從畫面中看到6匹身材健碩的狼悠閑地在林區“溜達”。
據管護局官方消息稱,經專業人士確認,這群狼屬于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即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近些年,紅外相機多次拍到多只或三兩只狼群出現在森林里。
“內蒙古大興安嶺將推進落實林地、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各類保護地等保護制度。”陳佰山說,還將加快推進衛星遙感、互聯網、森林眼等新技術的應用,構建“天上看、地面查”的立體管護格局。
陳佰山表示,將內蒙古大興安嶺構建成為國際重要濕地、泰加林基因庫、種質資源庫,以及天然林修復、科研科考科普、珍稀物種保護的生態樣地,建設沒有圍墻的自然博物館和森林生態的科普課堂,打造森林生態綜合治理示范區。(完)
本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內容均來自于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系我們予以刪除!